本网讯
记者 吴萍萍 核心提示:如果说22年前的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实践中总结、在创新中提高的动态过程,带给人民群众一种更加美好的憧憬。那么如今的嘉峪关市在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创新机制、提高能力的实践中勾画出了一幅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全民参与、齐抓共建的“三型”精神文明建设走势图。这幅走势图从“小”入手,以“实”求进,使日常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过程之中,是这座城市在经济与文化上形神兼备、充满活力。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最大限度、最广范围、最为公平、最可持续地惠及全市群众。嘉峪关创城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嘉峪关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社区创建是嘉峪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全民参与是嘉峪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这个支撑点就是从群众最期盼、关乎民生的领域为中心轴,全民参与为半径,完美的描绘出嘉峪关精神文明建设实心圆。 渗透型的“三个依托”走势图 形成一呼百应的“脑意识” 仲夏时节,烈日炎炎。走进嘉峪关市镜铁区昌盛社区,一股清凉扑面而来,令人完全想不到,这里竟然是地处闹市的老旧小区。柳树成荫,绿色环绕的小区里,只见有的老人坐在长椅上摇着蒲扇喝茶纳凉聊天,有的老人坐在石凳上全神贯注的下着象棋,有的老人手中一边摘着菜一边笑着看孩子们追逐嬉闹。几位居民正伴着音乐气定神闲的练健身操,遛鸟的大叔乐呵呵地吹着口哨,处处都是一派文明祥和的温馨画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林荫下长廊柱子的四面,遒美健秀的书法传递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展示台各式各样的剪纸工艺品,人物栩栩如生、动物活灵活现、植物形态优美,仿佛身处于一个美妙的世界。昌盛社区的所见、所闻,仅仅是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动态场景。 社区是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是体现文明细节的一个窗口,没有文明社区,就没有文明市民,就不会有文明城市。在新一轮创城工作中,从宏观上,嘉峪关市坚持把文明社区创建作为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核心;从微观上,通过“文明城市创建”“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评选”“最美家庭评选”等载体,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努力营造让群众居住放心、环境优美称心、文化活动欢心、服务方便暖心的和谐社区。置身于任何一个社区,道德讲堂、心理咨询室、居民议事会、文化活动室、健身室、书画室、爱心超市、老年活动室、青年之家、绿色网吧、警务室、监察室等一应俱全。“15分钟便民服务圈”,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事关居民生活的一应事务基本上在社区内都能办好,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比如医疗服务方面,为社区居民实现家庭签约,使得大家可以享受到24小时健康咨询服务,并享有免费体检等。在金融服务方面,社区为居民提供办理业务绿色通道和多渠道的优惠理财相关平台。教育服务方面,辖区内的舞蹈培训中心为困难家庭孩子提供免费培训名额。个性化服务、多元化渠道、精细化的社区管理,不仅满足了社区群众在精神、文化及服务方面的需求,也为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建设锦上添花。 场景一:超市——“爱心+慈善= 帮贫助困解难事” 地面上排列整齐的米、面、油,柜架上有序放置的牙刷、牙膏、洗衣粉、餐巾纸、衣服、学习用品、体育用品…… 在迎宾路社区的“阳光驿站爱心超市”,不大的地方满满当当放置着各类生活用品,也成了社区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的解困之地。 “我今天是第二次来爱心超市领取免费的生活用品,上次来我就领了米和油,还有些生活用品 ,感谢社区给我生活上的帮助,‘爱心超市’解决了我家里的很多困难。”来社区爱心超市免费领取生活用品的李奶奶说。 场景二:开到百姓家门口的社区银行 走进位于五一路社区的兰州银行,就被眼前的场面所吸引:明亮的灯光下,几张沙发、几盆植物、几台自助设备、再加上独特的装修风格以及工作人员热情又亲切的笑脸,这些无疑让这个“家门口的银行”增添了些许灵动和温馨的色彩。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找见柜台,感觉还挺不习惯,然后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坐下来聊了会儿,那次汇款是她们教我用自助机完成的,感觉真方便啊!现在过条马路就能办理汇款、取款业务了!”家住小区的王女士对记者说。在这里,记者看到,整个营业厅内没有了叫号机,没有了一米黄线,没有了高低柜,冷漠和隔阂也没有了,有的就是社区银行员工的亲切、热情的笑容,和操作简单的自助设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小文明成就大文明。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从特殊地域条件出发,通过“三个依托”这一有效载体,秉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生活细节,促进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全面发展的建设理念,把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延伸到家长里短,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里。这种全民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已经成为嘉峪关市公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强大而广泛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核心让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从幕后走到人人参与的台前,精神文明建设从政府“督促”变为群众“主动”。 --依托各社区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与辖区各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建立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创建工作体系,确保文明创建工作常抓不懈,对创建工作实行统一协调和监督,积极组织开展各种长期性创建活动。 --依托舆论宣传为先导,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板报、横幅等宣传阵地,加大对文明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辅以文艺演出、入户等形式大力宣传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意义。 --依托广大居民群众,特别是辖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党员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工作中来,使社区内有关设施、人才、信息等优势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广大居民、辖区单位在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中的主人翁作用,在社区内形成了齐抓共管、众人合力搞创建的生动局面。 “三个依托”是嘉峪关市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积聚群众的点滴宣传力量,汇成了“大和谐”“大文明”的汪洋大海,成为连接党政干部和群众心结的一条民心脉络,传递着嘉峪关市文明建设的正能量,彰显了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依靠人民群众创新管理的大智慧。目前,嘉峪关市共有30个“文明社区”,其中“全国文明社区”2个,“全省文明社区”5个,“全市文明社区”8个,50%以上的社区达到了文明社区的标准。 繁殖型的细胞走势图依托“两个体系”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平安线” “你拍一我拍一,文明建设记心底;你拍二我拍二,邻里互助是好事;你拍三我拍三,文明礼爱要齐全;你拍四我拍四,千万不能自顾自;你拍五我拍五,人人文明是基础;你拍六我拍六,文明约定要遵守;你拍七我拍七,文明温馨齐努力;你拍八我拍八,文明社区靠大家;你拍九我拍九,全民参与齐动手;你拍十我拍十,文明建设要落实。”这是昌盛社区的居民群众自编自导、口口相传的一段拍手歌。这首歌充分体现了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创建良好势头。今年嘉峪关市开展以城乡环境、市场环境、背街小巷及校园周边环境、门头牌匾、旅游景区景点环境、交通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雄关·万人清洁”全民爱国卫生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六整治一行动”活动中,辖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党员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工作中,一些老旧小区内,未配备分类式垃圾桶,垃圾随意堆放、清扫不利的问题;个别小区地面没有硬化或硬化已破损,私搭乱建的现象;特别是普遍存在的楼道内乱堆乱放、小广告随意张贴,消防通道被占用、堵塞、封闭的不文明行为,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30个社区,近万人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为营造出更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流汗出力。 ![]() 镜头一:身穿红马甲的社区志愿者朱艳萍只要看见地上有塑料袋、烟头、果皮等垃圾,她都会弯腰捡起,用她的话说,每个市民都是城市的主人,我们都要做清洁城市环境的践行者,要用自己的点滴行动为清洁城市环境增添一分力量。 镜头二:家住永乐社区的袁炜伦是实验中学的一名学生,也是嘉峪关齐乐社工的一名社工。周末他会抽时间一起帮助清理小区垃圾。他说,城市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美丽要靠我们每一个人来维护,大家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美丽。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个文明社区的创建,便是礼爱尊重在心与心间悄然滋长,成为彼此的支撑。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以平安社区的创建为突破点,立足实情,围绕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积极履职、主动有为,采取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级评比、分步实施的方法,开展新一轮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核心是以基层平安促进全局平安,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的责任体系,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统筹推进系统平安创建活动,激活基层的“平安细胞”。通过“两个体系”,使所有社区有关设施、人才、信息等优势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实现社区资源共享、相互联动,充分发挥了广大居民、辖区单位在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中的主人翁作用,从而在社区内形成了齐抓共管、众人合力搞创的生动局面。 --“平安社区”建设体系。以做好防范、消除隐患、为居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居住环境为宗旨,通过建立健全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加强巡防队伍建设、落实群防群治制度,形成良好秩序;通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有效的教育网络,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不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道德讲堂为载体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教育活动。 --“三服务”志愿体系。由嘉峪关市文明办牵头,通过“一网一系统”,依托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紧紧围绕讲文明树新风、扶危济困、生态环保、法制宣传等方面,各社区形成了常态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学雷锋志愿者、离退休老干部志愿服务队等各类志愿者队伍,在辖区开展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三服务”志愿活动,不断加强社区环境治理,基本杜绝堆放、乱放、暴露垃圾等现象,给社区居民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也有效保持了社区的整体环境面貌。 以点带面,纵横交错的“两个体系”和由里至外、不断延伸“平安建设”的总体思路相辅相成,它的中心词是“全民参与”,它指向的是“让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惠及全体人民”。目前,走在嘉峪关市任何一个社区里,街道、楼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明城市氛围。在30个社区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孝道和敬老风尚”“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文明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身披“学雷锋志愿服务”绶带的志愿者坚守在志愿岗位上,随时向过往居民发放文明宣传单。为使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活动深入人心,社区中心广场周边的长廊、儿童游乐场等设施也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保护未成年人”“公正廉洁”等宣传广告随处可见。不仅如此,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员和助理员也个个身先士卒,每天都会手持小铲和小桶,将小广告一一清除,取而代之的是悬挂在墙上的一则则精致的传承孝道、敬老风尚、邻里互助、友爱诚信等图说公益宣传。文明氛围浓厚了,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每位居民的文明观念和文明意识。“小红帽,红马甲是我们的标志!”,这是所有社区居民引以为荣的骄傲。 衍生型的“两个主题”走势图 形成一倡百和的“文明风” “现在出门乘公交、买菜,大家都很自觉,有序排队。街坊邻居平时路上遇到了都会热情打招呼,感觉心里很温暖……”社区居民周亚军正在和大家交流感受。这是昌盛社区道德讲堂的一个场景,昌盛社区的道德讲堂有声音、有图像、有榜样,小区居民用身边的事儿来分享自己的感悟,号召大家从身边点滴做起,让文明在身边流动起来。翻阅历次昌盛社区道德讲堂的宣讲材料,聆听家风家训的生动宣讲,强烈感受到嘉峪关市道德讲堂活动的系统性与广泛性,这一切是嘉峪关市通过积极探索文明家庭的创建机制,不断提升文明家庭创建水平所结出得丰硕成果。 ![]() 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曾经的嘉峪关是“不毛之地”的真实写照,如今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心生留恋与温暖。在多年的创建过程中,始终抓住一个核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一是注重以教育塑造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人信人守”工程,在全市广泛架设了核心价值观24字宣传展示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随处可见,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达到入眼入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是注重典型培育和舆论引导相结合。持续挖掘、培育和选树“道德模范”“雄关好人”“优秀志愿者”、最美系列人物,打造了3条好人街,同时日报开设了“德耀中华·魅力雄关”“好人365”等专栏,电视台开设了《文明雄关》等专栏、广播电台开设了“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展播”“寻找最美雄关人”等专题,各新兴媒体联动宣传,倡导市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三是开展文明礼仪普及宣传活动。在各行业开展文明礼仪培训15场次,在各社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进万家”活动,发放市民文明礼仪宣传手册24万册,《嘉峪关文明20条》图文宣传折页19万份,引导市民从我做起,养成文明好习惯。 四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深入开展“七大创建”活动,发挥文明单位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各行各业积极投身到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 五是逐步建立起了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机制。努力做到创建主体明晰化、目标责任具体化、检查督办常态化,市民监督经常化,建立起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督查机制,从“小”入手,以“实”求进,把日常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管理的每个环节,加大全社会参与不文明行为监督,倡导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 故事一:家住雄关区胜利社区的退休工人王先生说:“在公共场所,遇到不及时清理宠物粪便,放任宠物恐吓他人,大型宠物不系狗链;不珍惜环卫工劳动果实,前面扫、后面扔;损坏公共设施、花草树木,乱张贴小广告,乱刻乱画乱涂写等行为,我都会立刻进行制止。” 他说,他一人文明不行,大家都文明才行。 故事二:当遇到机动车辆随意变道、排队加塞、随意调头、逆向行驶、闯红灯、乱用远光灯、乱鸣笛、不避让行人、斑马线和右转向不减速、违规停放、大型机动车不避让小型机动车等驾驶不文明行为时,家住长城社区嘉东社区的退休工人李师傅马上就会进行举报。他说:“我是开了几十年车的老司机,血淋淋的交通事故我见得太多了!”。因此,碰见这种不文明行为,李师傅绝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2016年以来,李师傅举报投诉21次不文明驾驶行为。 在不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创建机制的实践过程中,嘉峪关市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推荐工作,充分发挥文明委成员单位作用,深化两个群众性家庭文明主题实践活动,赋予社区在道德讲堂建设的长度、广度和深度。 主题活动一 以“仁、德、荣、礼”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模范宣传。不断加大文明家庭建设的宣传力度。报纸、电视台、广播、网站、“两微一端”等各类媒体,不断加大对文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的宣传力度。市文明办组织开展公益广告征集活动,把家风家训作为主要征集内容,创作刊播了一批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新风正气的优秀公益广告,营造了文明家庭创建的浓厚社会氛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微信、手机报、展板等载体定期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营造了扑面而来的道德文化,让良好的道德风尚传播到社区的每个角落,涌现出了一大批“最美家庭”、“明星居民”。 主题活动二 以“情、景、人、物”再现为主要形式的文明道德宣传。通过情景再现和技能比武等形式,引导社区干部职工强化素质、规范服务、提升效能,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广泛开展趣味游戏、书画交流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辖区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结合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通过定岗定责、延时服务、在职党员志愿服务等形式,把党的温暖送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把“崇德尚善”的新风尚传播到每一个角落,真正起到了“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功效。同时,制定了道德讲堂管理制度、宣讲员守则、活动模式、信息公开、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使道德讲堂建设有章可循,活动有据可依,促进了道德宣讲制度化、常态化。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注重群众喜闻乐见。社区高度注重居民群众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形式、新载体、新内容,先后组织开展了“晒晒我家的家规家训”、“放飞梦想·践行价值观”、“诚信与文明”、“倡导低碳环保·共享绿色家园”、“务实清廉赢民心”等宣讲活动68场次,吸引2600余人次参与道德讲堂活动,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使居民群众自觉成为道德活动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两个主题”活动,注重成果转换,引导广大居民群众在“当好人”、“做善事”的旗帜下躬身实践,在实践中积善成德,形成“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优良社会风气。“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我只是尽到了一个作为妻子、儿媳、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李晓梅这样评价自己。事实上,作为嘉峪关市孝老爱亲模范的她,数年如一日,精心照顾高位截瘫的丈夫、半身不遂的公公。面对灾难,她没有退却,选择了坚守。23年来,她用所有的爱陪伴着瘫痪的丈夫,悉心照顾老人和孩子。她以不离不弃的坚定信念,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为我们诠释了一个文明家庭的成长。在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长卷里,李晓梅是浪花一朵。近年来,通过在城市社区、村镇、文明单位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选树活动,嘉峪关市共表彰道德模范52名,雄关好人58名,其中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表彰甘肃省道德模范7名,甘肃好人55名。 后记: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新形势下,只有了解推进精神建设进程中存在的瓶颈和短板,才能在当前背景下延伸精神建设的深刻内涵。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着眼战略全局、立足区位实际,以全民参与精神文明为契机,结合实情,以民生为中心,切实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调准焦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精神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切身利益密切相连,老百姓切实尝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甜头,反过来又主动积极参与文明创城,这就是良性循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友情链接 |
|
|
|